△塞罕壩,蒙古語里為“美麗的高嶺”
1962年,黨中央決定在塞罕壩建立大型機械林場,來自全國各地的369名年輕人積極響應號召,毅然挺進位于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用青春和汗水向沙漠發(fā)起挑戰(zhàn)。
△解放初期的塞罕壩
原塞罕壩機械林場干部 任仲元:那時候真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那種感覺,舍我其誰?。?/strong>
原塞罕壩機械林場干部 李秀珠:當年風華正茂,獻身塞罕壩上。此生沒虛度,青山可標榜!
△第一代塞罕壩人在育苗
第一代護林人合唱:62年那么呼兒嘿,建林場那么呼兒嘿,熱血青年響應號召,來到塞罕壩,創(chuàng)大業(yè)那么呼兒嘿……
歷史上,塞罕壩水草豐美,森林茂密,鳥獸繁多,但經過近代以來近百年的亂砍濫伐,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已經退化為高原沙地,漫天黃沙直接威脅到180公里外的首都北京。于是,當年塞罕壩的第一代護林人,在這片沙地荒原上開始了改天換地的森林再造工程。
△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初期,建設者住過的馬架子窩棚
原塞罕壩機械林場干部 李秀珠:工地住的是什么呢?還不是馬架子窩棚,是帆布帳篷。九月份就已經下雪了,人們在鋪上住,被窩邊上都結了霜了。
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qū)造林的經驗,塞罕壩林場建立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成活率不足8%。然而,接連不斷的挫折反而激起了護林人更加高昂的斗志。1964年春天,塞罕壩迎來了決定林場生死存亡的“馬蹄坑大會戰(zhàn)”。
△1964年春,塞罕壩迎來了決定林場生死存亡的“馬蹄坑大會戰(zhàn)”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這一戰(zhàn),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榮譽,關系到塞罕壩林場的未來,關系到綠化祖國的千秋大業(yè)!同志們!有沒有信心?
林場職工:有!有!
這場大會戰(zhàn),一次造林688畝,成活率超過95%,望著茁壯成長的幼苗,很多人喜極而泣。這場大會戰(zhàn),也成為今天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建設者、原總場黨委副書記梁謙記得,第一任場長劉文仕曾一遍遍給大家描繪塞罕壩的未來。
△林場技術人員調查落葉松球果生長情況
梁謙:說將來林子一畝地能產多少木材,我們能造多少畝地,要使汽車運得排到北京去。然后呢,通火車,壩上將來職工生活改善了,能蓋樓了,電燈、電話了,這些他都經常跟大伙講,都實現了!
塞罕壩每一棵樹、每一個人、每一片土地都有講述不完的故事。幾代塞罕壩人用他們的青春和血汗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梁謙:七月以后一直到十月初,那個時候壩上不單看林子,綠油油的,長得水靈靈的那么好,上千種花,野花到這個季節(jié)都開放了,聞著一股香味,這心情,那時候肯定是說不出來的愉快。
△今日塞罕壩機械林場的萬頃林海
曾經的夢想,都變成了現實,曾經的誓言,都化作了綠水青山。如今的塞罕壩早已變成了河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梁謙說,他們奉獻了一輩子的塞罕壩,終于迎來了鳥語花香的春天,這春天,是改天換地的勇氣,這春天,是無私奉獻的壯志豪情。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