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手機瀏覽
18歲那年,陳鋒勝走出山村到了部隊,考學、提干、立功、受獎,轉業(yè)后他脫下軍裝穿上了警服。2016年,組織派陳鋒勝到河北省赤城縣大海陀鄉(xiāng)高柵子村扶貧。陳鋒勝在部隊時就聽說,老部隊的大功團就誕生于大海坨山,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功團在村民配合下拔掉了日偽軍設在大海坨山高柵子村的據(jù)點,殲敵40余人。看到老部隊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車難走、路難行,依然貧困落后的現(xiàn)狀,陳鋒勝下定決心:“作為第一書記、作為共產(chǎn)黨員,我的初心和使命就在大海坨山,就是要讓高柵子村的鄉(xiāng)親們過上幸福生活。”
位于大海坨山深處的高柵子村車難走、路難行,環(huán)境臟亂差,手機沒信號,村民靠天吃飯。村里只剩下被戲稱為“三八(婦女)、六一(兒童)、九九(老人)部隊”的留守村民,想要脫貧致富無異于癡人說夢。
2016年,張家口市司法局戒毒所隊長陳鋒勝,被選派到高柵子村扶貧。剛到村,他就聽說了這樣的順口溜:“翻過一座山(大海坨山位于赤城縣和北京延慶交界處),收入翻幾番。”“要想富,女的嫁出去,男的走出去。”最開始陳鋒勝的工作進行得并不順利,村民們不相信他能為村里做實事。一位愛“挑刺兒”的老人對陳鋒勝說:“你們做的每一件事我都要記到本子上,有問題我可要找你。”陳鋒勝當時對老人說:“您放心,我不敢保證做多大好事,但絕不做壞事。”
要想帶領村民致富,首先要振奮村民的精氣神兒,讓村民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在精準脫貧路上不畏艱難、努力奮斗。于是,陳鋒勝回到派出單位申請了40多萬元扶貧資金,用于修建村里的新時代農(nóng)民“講習所”,將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功團拔掉高柵子村據(jù)點的事跡和老區(qū)人民的犧牲奉獻精神在“講習所”展出,同時修建了游樂園和廣場,用于豐富村民的業(yè)余生活。
高柵子村的農(nóng)作物以種植露天架豆為主,山里雨水多容易滋生黑斑病,導致收成減少,這成了陳鋒勝的心頭病。大棚種植架豆不僅可以有效避免黑斑病、提升架豆品質,還能提前上市,大大增加村民收入。可是,搭建大棚需要資金,也需要村民流轉各家的土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利用赤城縣是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對口幫扶縣的便利條件,找到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科技發(fā)展中心,為村里爭取到資金240萬元。但是這些資金仍不夠搭建大棚,還需要村民自籌120萬元。部分村民擔心有風險,不理解、不愿意出錢,也不愿意流轉自家土地作為大棚地。
于是,陳鋒勝想到他當連隊指導員時的法子,遇到急難險重任務讓干部、黨員、骨干先上,村干部和黨員率先流轉土地、交錢認領大棚,然后再去做自家親戚的思想工作。為了打消村民們的各種顧慮,陳鋒勝請縣城的專家前來授課,帶著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到山東壽光學習。經(jīng)過多番努力,大棚種植項目逐漸被村民接受,村民自籌的120萬元到位了。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nóng)戶”的模式,新建400畝架豆種植基地,建成春秋棚140棟,露天架豆種植200畝。當年,架豆收購價從每公斤3元漲到了最高6元,村民增收很多,手頭富裕了。2017年年底,高柵子村順利通過驗收,實現(xiàn)脫貧摘帽出列。
駐村3年多來,陳鋒勝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緊緊扣住“以脫貧為本、黨建為魂”這根弦,從規(guī)范村級事務入手,組織開展黨員群眾教育活動,搞規(guī)劃、強基礎、興產(chǎn)業(yè)、跑項目,實施了大小30多個近1 500萬元的民心工程——小流域治理、村莊道路硬化綠化、安裝太陽能路燈、清理污水垃圾、新建文化廣場……在上級有關部門特別是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的幫扶下,昔日留不住人的窮山村蹚出了一條脫貧致富光明路。
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的陳鋒勝,在2018年村“兩委”換屆中以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愛“挑刺兒”的老人滿意了:“你做的全是好事。”用村民們的話說:“老陳就是這山溝里的造夢人。”
(本文選自《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第一書記》一書)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網(wǎng)站地圖 用戶調查
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